top of page

運用心理急救原則對這波生物災難的一些建議

歐陽文貞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

衛福部嘉南療養院副院長暨老年精神醫學專科醫師


自今年(2020)一月二十一日台灣確診第一例境外移入的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案起,至今(2/22)已超故一個月,加上中國大陸自2019年底至今仍持續新型冠狀病毒流行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縮寫COVID-19,或稱「武漢肺炎」),這波新型冠狀病毒流行病對台灣及東亞社會的造成巨大衝擊。此外,台灣持續且不眠不休的防疫或抗疫,我們將這波新型冠狀病毒流行病視為一次「生物災難(biological disaster)」並不為過。

我們知道災難可以粗略分為地震火山、森林大火或劇烈氣候等「天然災難(natural disaster)」、生物災難、公共設施、工業或交通事故等「公共災難(public disaster)」及恐攻、戰爭、火災、重大刑案或家性暴力等「人為災難(human-made disaster)」。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及2015年南台灣登革熱大流行都算是台灣典型的生物災難。災難都會帶給社會突然、巨大且全方位的損失及負荷,破壞原本運作的功能系統及對人的身心靈有重大負面的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在台灣民眾努力配合防疫、中央流行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戮力決策及各縣市衛生局(所)與醫療院所的落實執行,讓台灣至今不論在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人數、防疫物資整備與疫情訊息傳布十分精實迅速;台灣如能站在過去 SARS及登革熱的防疫經驗之上,讓這波新型冠狀病毒流行病能平順地度過,相信多數人的心情是十分感恩的。在這裡個人僅依據或呼應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s, PFA)的一些原則或概念,供社會大眾、媒體與公衛防疫團隊夥伴參考。這裡參考的心理急救原則是由台大心理系陳淑惠教授帶領的團隊翻譯自2006年美國兒童創傷壓力網(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NCTSN)及美國創傷後壓力症防治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TSD,縮寫NC-PTSD,PTSD即為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心理急救手冊,這些相關的原則在世界衛生組織(WHO)2011年也有相應的出版”Psychological First Aid: Guide for Field Workers”。

一、防疫人員應適時輪班及規律休息:因為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流行病的衝擊不是只有一兩天或一個月,可能持續2-3個月或更長,雖然我們防疫的意志如鋼,但腦、精神與身體健康是需要規律的睡眠及三餐飲食,既然是生物災難,全體社會因這波疫情衝擊的情緒張力高,台台各層級的防疫團隊壓力十分大,所以更需要有如同警消救護單位的輪班制度與休息,才能讓腦筋放鬆、平和及有心理準備地面對疫情挑戰、當下最適決策與最妥貼的執行。其實、根據災後心靈重建的經驗,防疫人員如同消防人員、小孩、老人及身心障礙者都是災難後創傷的高危險群,全民齊心協力,給所有防疫人員打氣與支持是基本的概念。 二、給受這波疫情衝擊的病人,家屬與社區民眾人性化關懷行動,提升生理、心理及人際連結的安全感,提升自我防疫力:由於疫情已持續一個月,疫災之衝擊仍持續,再堅韌拉緊的橡皮筋也會疲乏、甚至斷裂,此時如同震災或空難後區分出身心易受創的高危險群與受災難衝擊的家庭或鄰里社區,由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包括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精神衛生護理師及職能師,透過社福與公共衛生系統了解受疫災最大衝擊家庭(已解除14天隔離者)或獨居老人的基本生活或財務需求,如生活所需食品或衛生紙、口罩、乾洗手液隨身瓶,跟隨送餐時的噓寒問暖或慰問,也同時告知正確防疫訊息,讓這群易受創傷的人安心溫暖,避免因防疫造成的孤寂感(loneliness)帶來後續的恐慌、焦慮、憂鬱或失眠,甚至PTSD。如此民眾自然安心,心情樂活,對新型冠狀病毒或其他流感的免疫力也提升,自然將來受感染者或重症發病者的人數就不會出現。若是真的有失眠、過度緊張、沮喪不安或易怒,建議適時地就醫診療及給精神治療藥物 (psychotropic drugs)。

三、呼籲民眾及媒體儘量查證後才播送疫情資訊,讓受疫災影響的家庭、該鄰里民眾與社會安心:這是防疫整備時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與衛福部疾管署(Taiwan CDC)就已將「正確疫情傳佈」納入防疫重要事項之一,這是十分正確的作法。雖然有些媒體朋友私下說:怎麼都不知道第幾號確診個案住哪裡、住哪個醫院好去採訪。但因為疫災受衝擊的人或所在的地區民眾最常感受到歧視或被隔絕,大家如果回想聽到有人診斷肺結核(TB)或2003年SARS當時的情景就不難想像或了解這樣的心情,也較能體諒政府及與當今社會不得不燃的處境。所以在此要再次呼籲:媒體是防疫團隊重要的一環,基層村里長、民意代表或地方父母官的縣市長也是防疫的重要樞紐。昨天(1/21)晚上從高鐵回家,開車在收音機上聽到台南黃偉哲市長的溫馨放送請大家放心防疫的話語,鄉村中村里長或民意代表私下到相關受疫災的民眾家慰問,同時也影印小的防疫單張給受衝擊的民眾,我覺得這是台灣最美的風景。但是切記不要大聲宣揚喔,默默地做,「人在做,天在看」。這也是台灣最豐厚的人情及鄰里三五成群的相互支援網絡。台灣的新聞自由十分良好,媒體如果能更提升專業及紀律,適當地有效地播送疫災新聞,而非如莫拉克風災時密集反覆播放台東的洪水沖倒某飯店畫面、放大數倍式地或不舒服的疫災場景,相信受疫災民眾及社會大眾的幸福感也會增加。

四、建議肯定基層防疫災人員的努力及賦能災民。不要製造「救災英雄」:這個原則在災難急性期、亞急性期及心靈重建期(或復元期)都十分重要、因為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疫災就如同震災,颱風豪雨災或是公共災難(如八仙塵爆)一樣,許多受災的人、該災區民眾、該設施職員或地方行政人員,甚至受衝擊的社會大眾都是受苦的及生活不便的,許多人出入公共場所要被管制及量體溫,大眾運輸時要戴口罩,聚會或活動取消,許多人也緊張、警戒、擔心或害怕自己或家人是否被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或A型流感;加上防疫是全民一起的事情,所以在心理急救原則中呼籲「千萬不要塑造(防疫)英雄」,比如誰的英明決定、有超人般體力或意志、、、等都不被鼓勵,因為這次防疫是持久的、也需要團隊及全民一起努力防疫才會減少破口。另外在認知或心態上也請民眾不要求全或求完美,才不會導致防疫決策團隊、第一線防疫人員或醫院的醫療人員壓力過高及自責或罪惡感。其實,腦及精神是人體免疫的總指揮樞紐,民眾若是有歸屬感及對未來有信心,對防疫力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看到政府已想到一些產業振興或補助方案,若是可以給基層防疫人員事實獎勵或鼓勵,社區抗疫小尖兵或是示範者的激勵,讓全民更有動力,一同防疫,相信台灣這次的疫情會是樂觀平和且短暫的。 總之,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與身體健康是緊密相關的,防疫或抗疫災也是需要身心靈整合的「全人、全家、全社區、全程與全團隊」任務。台灣人充滿愛心、熱情及不怕挑戰、近20多年歷經多次大災難都能發揮鄰里的敦厚人情,相互扶持地度過,相信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流行病疫災在民眾、醫療公衛人員、媒體與政府的群策群力下也會安適地度過。

8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